专业资料指出,我国3万多个煤炭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有4.1万处矿井,企业平均年产值只有400多万元,矿井单产2.5万吨/年。国有重点煤矿的平均规模是80万吨/年,而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矿井规模平均在200万吨/年。目前我国煤矿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业并存。据统计,2005年全国煤炭行业IT采购规模达到13亿多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22.4%,预计到2006年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投入总额将近16亿元人民币,增长达21%之多。不过,随着国家对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视性日益提高,以安全为主题的信息化建设将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2006年8月10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本质安全型示范矿井创建工作座谈会在兰州胜利举行。据悉,今年1-7月份,在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1.8亿吨,增加9053万吨、增长8.3%(调度快报数)的情况下,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并实现了“五个下降”,即事故总量下降、重大事故下降、特大事故下降、特别重大事故下降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615,同比下降32.9%。然而与会者依然认为情势不容乐观,并提出了全力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所谓本质安全型矿井,是指煤炭生产企业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方法,以及人、机、环境、管理各要素和谐统一,在现有经济及资源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安全无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西部世纪认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将成为煤炭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驱动力,必将带给所有IT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
信息技术助力煤炭企业建设本质型安全矿井
日前,西部世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就靖远煤业本质安全示范工程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西部世纪负责“智能化安全信息与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据悉此信息平台共包含五个部分,即信息支撑平台、矿井集中监控系统(DCS)、生产执行系统(MES)、物流管理系统(MS)、事务管理系统(OS)。
我们知道,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靖远矿务局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国有大型企业,现有总资产近33.7亿元,职工25000余人。矿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地质保有储量9.6亿吨。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精神,切实有效地治理各类重大隐患,杜绝重特大煤矿事故,靖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治理。据靖远领导介绍,靖远目前已先后建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西部世纪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使靖远煤业2006上半年生产原煤424.7万吨,安全生产也跨入全国先进水平。
对此,西部世纪总经理刘洪涛表示,煤炭企业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煤炭本质安全,这里包括人、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内容,也就是要实现本质安全,不仅包括信息化建设,也包括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目前,西部世纪已形成了以集成管理为核心的煤炭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智能支撑平台,通过平台管理与协调,实现人、机、设备、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从而根据数据显示,煤炭企业才能基于信息化系统智能平台进行指挥与协调,从而实现本质安全。
任重道远,问题就是未来的机会
这是一个在煤炭业内称为非常典型的事故,就是安监部门要求一个煤矿停产,安监部门一直盯到晚上10点才离开,结果这个矿主凌晨三点又组织人下去,安监部门把主井封掉,结果矿主又组织人从副井下去,结果发生事故。这个事故的问题很值得人去思考。但仔细想想,人为因素造成事故有时真的无能为力。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中,有许多非系统所能控制的因素导致事故发生。西部世纪认为,煤炭安全管理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但也有一些IT之外的问题很难解决,就是预警标准化管理体系还未建立,这使软件系统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从而使信息系统能效性发挥有限。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平台发挥的作用就是指挥与管理信息,数据所产生的大量信息支持着人、设备作出决策。因此作为实现矿井本质安全的支撑平台,安全决策的正确与否,与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集成公司来说,数据采取及数据接口问题也是其攻克煤炭行业的市场机会。